獲獎無數還賣出45萬冊,社長講述這本書如何掀起“敦煌熱”
發布時間:2023-04-21 09:44:47 | 來源:出版人雜志 | 作者:葛慶文 | 責任編輯:孫靈萱敦煌,地處絲綢之路咽喉之處,古往今來乃是“華戎所交一都會”,東西方貿易的要道,東西交流的節點。敦煌石窟,正是在此環境之下孕育出的東西方藝術融匯的結晶。美輪美奐的洞窟,千姿百態的雕塑,光怪陸離的壁畫,是中華文化的明珠,世界文明的瑰寶。在她2000余年的歷史中,一代又一代人的故事不斷傳承,敦煌的故事,百歲千秋,舉世無雙,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至高凝結。
2019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敦煌研究院座談時指出,“敦煌文化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要做到文化自信自強,就需要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推動其與時俱進,煥發新的生機活力,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建設這一偉大事業的過程中,離不開偉大精神的引領,離不開時代楷模的奉獻。
1963年,一位江南少女自北京大學考古系畢業,只身來到這個大漠中的小城,一待就是近60年。她全身心地投入敦煌文保事業,把完美再現敦煌神韻、守護莫高窟珍存作為己任。她就是“敦煌的女兒”樊錦詩。
《我心歸處是敦煌》是“文物保護杰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樊錦詩的唯一自傳,以平實雋永的文字,深情記錄下一位中國當代傳奇女性不平凡的人生故事,一部敦煌文保人的不朽史詩:她在北京大學考古系求學的青春往事;她與終身伴侶、武漢大學考古系創始人彭金章先生相濡以沫、不離不棄的動人愛情詩篇;她堅守大漠、守護敦煌半個多世紀,向世界展現中國傳統藝術之美的感人精神……本書收錄一批從未公開過的圖文資料,深度解讀敦煌藝術崇高之美,全面呈現敦煌石窟考古和文保事業的篳路藍縷,詳細披露莫高窟“申遺”及“數字敦煌”背后的故事,頌揚了感人至深的莫高精神,向世界遞出一張獨一無二的“中國名片”。
策劃理念:
堅守中華文化立場
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黨的二十大報告更是明確提出,必須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敦煌藝術正是中國形象和中國故事的絕佳代表。敦煌藝術的聞名、莫高精神的傳承,離不開一代又一代莫高人的奮斗與奉獻。他們堅守大漠、薪火相傳,自覺擔負起保護傳承的重任,使歲月侵蝕的一幅幅壁畫、一尊尊塑像重新“活”了過來,讓曾經的學術“傷心地”變成了以敦煌文化傳播中國聲音的藝術寶庫,改寫了“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國外”的論斷。莫高窟人的精神和故事,是偉大時代的見證和象征,值得書寫和傳承。
《我心歸處是敦煌》的主人公樊錦詩正是這群“時代楷模”中的優秀代表,是敦煌這一世界遺產保護的最關鍵的見證者和領導者。作為一部人物傳記,本書在策劃之初,編輯團隊就和作者充分探討,并定下了最重要的基本原則:是樊錦詩的個人史,更是中華民族文化守護者、傳承者的群像史,照應著敦煌研究院的發展史,是守望敦煌的歷史見證。在感人肺腑、富于人情味的“敦煌女兒”故事背后,是一個群體、一個時代;只有寫出時代精神,才能講好敦煌故事。
敦煌莫高窟是一個世界級的文化遺產,也是獨一無二的人類遺產,是面向世界的“中國名片”。加強對敦煌文化的保護,就要將文化遺產賦存的豐富而又多元的價值呈現給公眾,讓更多的人去了解它,從中汲取營養。本書圍繞敦煌文化的歷史、保護與傳承,以翔實的文獻資料、忠實的口述記錄,弘揚敦煌藝術與文化,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作為一部可靠的口述歷史,本書生動地展現了幾代敦煌文保人的艱辛工作,忠實地記錄下敦煌莫高窟在不同時期的保護工作,以及敦煌研究院考古工作和學術研究的歷史進程,充分展示了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文物保護的光輝歷程、偉大成就和寶貴經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科學保護和利用貢獻了中國力量。在樊錦詩的自述中還包括了常書鴻、段文杰等幾代學者專家的真實經歷和人生故事,包括大量可供后人借鑒和學習的敦煌保護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展現了感人肺腑的莫高精神。
樊錦詩的人生故事就是一段保護中華之美的故事,保護敦煌就是保護中華優秀文化的活的歷史,是推動敦煌文化“走出去”,推動“一帶一路”文化交流、民心相通的重要資源。本書以溫潤平實的筆調,講述歷史的敦煌與當下的敦煌的故事。季羨林先生指出:“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世界。”敦煌石窟藝術和藏經洞出土文物,本身具有國際化的稟賦,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的結晶。敦煌文化是絲綢之路文明交流與融合的歷史見證,也是外部世界認知和了解中國文化的重要窗口。
《我心歸處是敦煌》講述了幾代莫高窟人的奮斗史,展示了敦煌文物保護和敦煌學研究成果,挖掘整理了敦煌文化蘊含的人文價值、現代精神和世界影響力。它的核心是人的故事,文化與藝術的故事,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彰顯,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縮影,亦是在全世界講述中國故事、敦煌故事的動人詩篇。
本文作者:譯林出版社社長 葛慶文
出版經過:
三地聯動、多方合力,用莫高精神做出版
本書作者之一是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顧春芳教授,她博學多才、治學嚴謹,文字透出才氣和靈氣。樊錦詩先生與顧春芳教授相識于2014年的敦煌,一見如故,結下忘年之交。向來謙遜低調的樊先生,曾經多次婉拒各方關于撰寫傳記的邀約,此次寫就《我心歸處是敦煌》這部近30萬字的傳記,實屬不易。支持她創作這部作品的重要精神來源,除了顧教授的心靈相通,譯林出版社的拳拳誠意,最重要的還是她那顆為了敦煌、為了莫高窟和中國文保事業的赤子之心。
堅守大漠,勇于擔當,開拓進取,甘于奉獻——莫高精神流淌在每一位莫高守護者的血液中,也感染著編輯團隊。譯林出版社專門成立《我心歸處是敦煌》項目小組,由總編輯、副總編輯牽頭,小組成員匯集全社最為優秀的骨干編輯、營銷、發行、設計、印制及融合出版工作人員。從選題策劃、素材整理、文稿創作,到編輯校對、裝幀設計、印刷制作,再到出版上市、營銷宣傳、融合發展,團隊的每位成員在每個環節都齊心協力,焚膏繼晷,廢寢忘食。在撰稿期間,作者與編輯團隊保持了積極的溝通交流,兩位作者在北京大學反復改稿,譯林出版社編輯團隊在南京整體推進項目,敦煌研究院專家在敦煌提供學術審稿和文獻、圖片支持,三地聯動、多方合力,最終形成了這部圖文并茂、感人肺腑的敦煌故事。
特別值得說明的是《我心歸處是敦煌》在裝幀設計上不斷調整、力臻完美的細節打磨。為了最好地展現傳主樊錦詩溫婉堅毅、質樸真純的獨特氣質,展現敦煌藝術之美,譯林出版社特別邀請敦煌研究院資深研究員、攝影師孫志軍先生擔任封面照片攝影師。孫志軍與樊先生共事幾十年,他以一個敦煌攝影師的藝術觸覺,將心歸敦煌的樊先生的恬淡、質樸與優雅定格于封面之上。書法界泰斗沈鵬先生題寫內封書名,將對樊先生的尊敬傾注筆端。敦煌研究院趙聲良書記親自為本書腰帶挑選了莫高窟第103窟《化城喻品》圖,以青綠山水襯托樊先生清雅的氣質。封底圖案來自敦煌學大師史葦湘先生親摹的莫高窟盛唐第320窟“雙飛天”之一,在啞光金的背景襯托下,飄逸靈動,余韻裊裊,盡顯敦煌之美。
本書的整個出版工作期間,譯林出版社各部門就編輯重點、裝幀設計、圖書定位、文本價值、宣傳點、營銷策略等方面進行多次商討,制訂了詳細的編輯、設計、營銷及宣發計劃,其中營銷時間計劃表和宣傳鋪貨計劃表都精確到每個時間點、每個宣傳和發行平臺,并在實施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調整。
圖書上市后,譯林出版社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宣傳營銷活動:譯林出版社與甘肅省委宣傳部、北京大學聯合主辦《我心歸處是敦煌》新書發布會,于圖書上市首月在北京大學舉行,來自國家文物局、北京大學、故宮博物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甘肅省委宣傳部、甘肅省文物局、敦煌市委的領導與專家共同出席,高度評價本書的出版;在北京、敦煌、蘭州、上海、南京等地舉行作者講座和讀者見面會;推動聯系中央電視臺《讀書》節目錄制專題節目;聯系約請北京大學資深教授葉朗、首都師范大學燕京人文講席教授郝春文、敦煌研究院趙聲良書記等專家學者撰寫書評,并發表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華讀書報》以及“學習強國”等重要主流媒體平臺;聯系澎湃新聞、界面新聞、鳳凰讀書、新浪讀書、騰訊文化以及“一條”等新媒體平臺做全面推廣宣傳;應用譯林出版社新媒體宣傳矩陣,在微博、微信、嗶哩嗶哩網、抖音、小紅書等網絡媒體和平臺同步推送書訊、名人推薦視頻;開展走進企事業單位、走進校園(向全國教師贈書)等活動,組織書評評選和團購活動,等等。
除了穩步執行細致的營銷方案,本書在宣發時還特別關注不斷變化的新趨勢、新動向,及時靈活應對社會熱點,注重引導和傳遞催人奮進、積極向上的社會正能量。2020年高考季,“留守女孩鐘芳蓉以樊錦詩為偶像,選擇北大考古系”的消息尚未大規模傳播時,譯林出版社即敏銳地判斷出新聞發展動勢,及時聯系兩位作者并達成共識、獲得授權,代表作者給“考古女孩”手寫了一封信,并以出版社的名義向她贈書。幾天后,“考古女孩”新聞成為全國性的熱門話題,“樊錦詩贈書鼓勵考古女孩”的新聞則獲得《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官方媒體的積極全面報道,獲得了廣大讀者的關注與好評,有力地推動了本書的宣傳,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四史”交融,“四性”兼備
民族復興需要物質力量,也需要精神力量
作為一部人物傳記,本書語言真摯優美,史料豐富翔實,包含兩條敘事線:一是“敦煌的女兒”樊錦詩的人生故事,二是敦煌莫高窟的歷史變遷、藝術價值與保護工作。前景,是感人肺腑的傳奇女性故事;背景,是波瀾壯闊的敦煌莫高窟史詩;結合人物史、地方史、時代史、心靈史,兼具思想性、文學性、學術性與藝術性。
顧春芳教授除了整理大量口述與訪談資料,還深挖莫高窟的重要價值和敦煌研究院的重大事件,把樊錦詩個人的命運同敦煌研究院的發展變化結合起來,把她個人和她為之奮斗一生的事業結合起來,把她對于文物保護事業的所思所想真實地表達了出來。
莫高窟的美超越了時間與空間。作為著名美學學者和作家,本書作者顧春芳教授兼具學者的淵博學識、嚴謹治學和作家的機敏才思、溫潤文風。顧教授與樊先生傾力合作,在創作中不斷加深了解,并將這份難得的知音之情傾注筆端。樊先生說,顧教授就是“世上最懂自己的人”。本書以樸實動人的文字,詳盡扎實的史料,將樊錦詩作為考古人的博識、文保人的嚴謹、藝術家的浪漫,以及歷史的敦煌與當下的敦煌娓娓道來,字里行間浸潤著文學之美、藝術之美、中華傳統文化之美,引領讀者踏上一場紙上敦煌藝術之旅。在本書中,對人物故事的動情描寫、對石窟藝術的精彩刻畫、對敦煌歷史的宏偉鋪衍、對莫高精神的深刻解讀,猶入化境,令人沉醉。敦煌研究院趙聲良書記盛贊說,“從來沒有人以這樣獨特的角度和美妙的筆觸寫過敦煌藝術和莫高窟人”。
作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獻禮之作,本書自上市以來,備受社會各界的矚目與好評。無論是文博考古界的學者專家、傳統媒體及新媒體平臺,無論是與樊先生同時代的老年讀者,還是中青年甚至兒童讀者,大家無不為“敦煌的女兒”的故事所深深感動。
在樊錦詩的母校,北京大學掀起了“讀《我心歸處是敦煌》,向‘最美師姐’樊錦詩先生學習”的熱潮。在半個多世紀敦煌文物研究保護生涯中,樊錦詩先生身上所體現的做人做事原則,為自己所認定的事業傻傻堅持、默默奉獻的可貴品質,正是對北大精神的生動闡釋:一是不計得失的奉獻精神,二是實事求是的鉆研精神,三是開拓進取的創新精神。
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動情地說,《我心歸處是敦煌》的出版對中國文物保護事業來說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重要事件,必將對考古文保的現實工作產生重要的啟發和指導意義。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名譽院長、資深教授葉朗高度評價了本書的美學價值,認為本書“真正做到了有思想、有學養、有情趣”,“全書貫穿了永恒價值的精神,為人生注入了一種神圣性”。
敦煌研究院黨委書記趙聲良在閱讀本書時多次感動落淚。他認為本書的出版對莫高窟、對人類文明具有重大歷史性意義,必將對傳播中國精神、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產生積極的影響。
截至目前,本書發行突破45萬冊,實現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效合一”。本書榮獲20余項國家級和省級圖書大獎,包括2019年度“中國好書”、中宣部2019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2019年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2019年度中國版協30本好書、2019年度全國文化遺產十佳圖書等。在剛剛公布的第十六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入選名單中,《我心歸處是敦煌》榮登圖書榜,莫高精神閃耀神州。
融合出版與版權輸出:
多維度立體式開發,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
為了最大限度地推動本書來到最廣泛的讀者身邊,在推出精裝紙質書的同時,譯林出版社還積極策劃并開展了本書的多平臺、立體式出版項目,包括青少版(平裝版),以及電子書、有聲書等。
《我心歸處是敦煌》(青少版)特別為青少年讀者設計,封面采用手繪圖,幫助青少年更好地了解敦煌歷史與文化,學習先進人物的先進事跡,繼承和發揚莫高精神,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青少版”入選中宣部、全國少工委辦公室、中國出版協會少年兒童讀物工作委員會等“2022年向全國青少年推薦百種優秀出版物”、第30屆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少兒閱讀節“獻禮百年——紅色主題兒童圖書展”百種圖書書目等。
譯林出版社與“喜馬拉雅”App聯合推出的《我心歸處是敦煌》有聲書,邀請到著名藝術家田洪濤老師演播,兩位作者親自錄制發刊詞,敦煌研究院趙聲良書記推薦,收聽人數近200萬人,入選暢銷榜及年度推薦榜單。
與此同時,為了讓優秀的中國精品圖書“走出去”,譯林出版社制訂了詳細的版權輸出方案,積極推動本書參加倫敦書展、法蘭克福書展等一系列國際書展。目前,本書版權已輸出到香港地區,繁體字版獲得“中央宣傳部向港澳臺出版發行項目資助”,并獲2020年度輸出版優秀圖書獎。外文版權輸出方面,于2020年1月在印度新德里國際書展舉行盛大的版權輸出簽約儀式,獲得國際關注,之后順利輸出至土耳其、印度、印度尼西亞、埃及、俄羅斯和越南等國家。其中,印地文版入選“絲路書香工程重點翻譯資助項目”,俄文版、土耳其文版入選“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真正做到在國際社會講好“中國故事”。
在敦煌研究院的一面墻上,寫著這樣一句話:“歷史是脆弱的,因為她被寫在了紙上,畫在了墻上;歷史又是堅強的,因為總有一批人愿意守護歷史的真實,希望她永不磨滅。”這部自傳凝結了樊錦詩為了敦煌、為了莫高窟的赤子之心,是新中國考古人的翔實筆記,中華藝術之美的口述史,也是幾代莫高窟人奉獻一生的歷史見證。在這里,有溫婉而剛強的中國女性堅守大漠、守護中華文化藝術遺產的動人詩篇,有敦煌莫高窟獨一無二的歷史傳承和不朽之美,還有感人至深、代代相傳的莫高精神。“堅守大漠,勇于擔當,開拓進取,甘于奉獻”——偉大的時代呼喚偉大的精神,莫高精神必將照亮每一位讀者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