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圖書在北京圖博會“揚帆出海”
發布時間:2023-08-17 09:11:20 | 來源:中國青年網 | 作者:蔣肖斌 | 責任編輯:孫靈萱6月15日,第二十九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簡稱“圖博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開幕。來自56個國家和地區的約2500家展商參展,20余萬種中外圖書亮相。本屆圖博會以“深化文明交流互鑒”為主題,眾多中國圖書也從圖博會的現場出發,“揚帆遠航”。
打破“先出書、后輸出”,實現中英文同步出版
6月16日上午,大象出版社與施普林格·自然集團簽訂“中國漢學研究史論叢書”中英文同步出版協議。叢書由北京語言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徐寶鋒,與北京語言大學特聘教授、《國際漢學》主編張西平領銜撰寫,涉及對16個國家和地區漢學研究的總結,計劃2025年同步推出中、英文版。
大象出版社總編室兼版貿部主任李亞楠介紹,早在20世紀90年代,大象出版社就與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海外漢學研究中心啟動“國際漢學研究書系”的出版,歷經近30年,累計出版200余種漢學著作。為加速中國文化和當代漢學研究成果的國際傳播,出版社此次打破先出書、后輸出的傳統“走出去”模式,采用中英文版同步出版,既是創新也是傳承。
施普林格·自然集團中國區圖書總監李琰表示,近十余年來,集團一直積極地與中國學者、作者、出版社進行選題和出版合作,為全球讀者提供最優秀、最前沿的中華學術著作,“期待通過這些出版物,向世界讀者展示中國智慧,闡釋中國理論,總結中國實踐”。
在活動現場,張西平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學術界對海外漢學(中國學)的研究取得重大進展,其中翻譯域外漢學(中國學)的著作已達到8000余種,研究著作達3000余種。“這套書是系統總結40年來,中國學術界與世界各國漢學家相互學習、相互切磋的歷史經驗。叢書也充分反映了中華文化的包容性,說明它是在與世界文明的相互交流中、在與世界各國的學術交流中發展起來的?!?/p>
首次系統研究阿拉伯文化中的中國形象
由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的《阿拉伯文化中的中國形象》(四卷本),在圖博會現場發布新書,并舉辦阿拉伯語版權輸出簽約儀式。這是中國學術界首次系統地研究阿拉伯文化中的中國形象,是中阿跨文化研究填補空白之作。
該書共四冊,古代卷和現當代卷各兩冊,由葛鐵鷹、薛慶國這兩位跨文化學者合作完成,系統地梳理研究阿拉伯各類文化題材中涉及中國的素材,包括史學文獻、紀實作品、文學作品、名家書信、歷史檔案等。
中國學者對阿拉伯文化中的中國形象的研究,也引起了阿拉伯學界的巨大興趣。埃及知名漢學家哈賽寧在視頻致辭中說,葛鐵鷹和薛慶國所研究和翻譯的作家和作品,在各大阿拉伯國家都是不可缺少的參考資料。
阿爾及利亞駐華大使拉貝希表示,中國和阿拉伯國家的友好關系由來已久,特別是近幾年來,隨著總體合作水平的不斷提升、合作領域的不斷拓展,“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譜寫了中阿關系的新篇章。
多題材作品走向海外
來自熱帶雨林的長臂猿、三江源頭的藏羚羊和野牦牛、東北山林的虎豹、竹海茂林里的大熊貓、武夷山林莽云海中的小鳥和小狗……一支浩浩蕩蕩的“動物大軍”,出現在圖博會的河南展區?!啊业膰夜珗@叢書’新書發布暨蒙語、印地語版權輸出簽約儀式”在此舉辦。
“我的國家公園叢書”共有5部,是第一套以中國國家公園為題材的原創兒童文學作品。活動現場發布了《竹海尋蹤》《云邊的歌》《虎豹山林》三部新書,加上已經出版的《秘境回聲》《河源清澈》,至此叢書全部出版完成。叢書將生態科普教育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融入生動的文學故事中,用文學的力量幫助青少年樹立尊重自然、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
此前,叢書已成功實現多語種版權輸出,其中,《秘境回聲》輸出英語、俄語、德語、法語、日語、阿拉伯語、意大利語、泰語等;《河源清澈》輸出英語、俄語、泰語、阿拉伯語、尼泊爾語等。
中原出版傳媒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總裁王慶表示,中國國家公園不僅是中國的國家寶藏,還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家園。本次實現印地語和蒙語的版權輸出,是面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講好中國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故事的有益嘗試。
記者注意到,還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圖書也成功輸出到海外,比如,《“5·12”唐家山堰塞湖應急處置》英文版(《Emergency Handling of the"5.12" Tangjiashan Barrier Lake》)首發式在湖北展區舉行。
本書系統記錄唐家山堰塞湖應急處置方案的研究與實施過程,梳理成功的工程技術經驗,總結提煉堰塞湖險情處置的先進理念。本書的第一作者楊啟貴是近20年來我國高危堰塞湖現場搶險次數最多的技術專家,其提出的風險評估技術在100余座堰塞湖中應用。本書英文版出版后,因其內容的前瞻性、原創性和學術性,獲得廣泛的社會關注和好評。
讓海外讀者了解當代中國是作家的使命
6月15日,“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海外版權推介座談會在中國作家館舉行。該計劃入選作品《白洋淀上》的作者關仁山來到現場,在他看來,讓海外讀者了解當代中國,是作家必須肩負的使命。
《白洋淀上》是以2017年至2022年白洋淀新區成立為大背景,以白洋淀漁民王永泰和他三個兒子王決心、楊義成和王德為核心展開的命運故事。這部書寫新時代雄安建設和鄉村振興的長篇小說采用全景式視角,這要求作家在寫作時全面體驗生活。
“一枝一葉都要考察清楚,才能寫出新時代中國的巨變,以及新時代中國人的氣質?!标P仁山認為,在現實生活的巨變中,人是最重要的,“勞動人民的生活不斷發展且富有生命力,值得每一位中國作家用心用情用力地書寫,并積極地向全世界讀者講述新時代中國故事”。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所所長劉洪濤,長期關注中國當代文學海外傳播,曾主編出版“中國當代文學海外傳播研究叢書”。劉洪濤告訴記者,傳播到海外的中國當代文學,始終面臨“異質性”問題的根本性挑戰,這體現在文化、意識形態與世界文學體系等三方面。
“中國當代文學是一種文化力量,而文化是能改變觀念和現實的巨大力量,也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體現?!眲⒑闈f,中國當代文學海外傳播是中國文化在異域空間的力量投射?!靶聲r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從中國走向世界,最終將成功參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世界和平和人類進步作出貢獻。
(蔣肖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