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之美、生命之美與人性之美——讀兒童小說《大鳥》
發布時間:2024-05-23 09:05:44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程箐 | 責任編輯:孫靈萱作者:程箐(贛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兒童小說《大鳥》(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23年11月出版,入選中國圖書評論學會發布的“中國好書”2023年12月推薦書目),是作家彭學軍走進生態現場,深入了解鄱陽湖候鳥保護區建設歷程而創作出的一部作品。《大鳥》講述白鶴保護者周薔因為參加一次攝影活動,少年記憶涌上心來,于是產生對白鶴的護鳥情懷,并且帶動三位少年志愿者一起在鄱陽湖畔種藕護鳥,改變當地鄉民隨意驅鳥、捕獵候鳥的態度,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故事。作者以積極的生態倫理觀、詩性的敘事風格和蓬勃豐沛的童年力量,為生態兒童文學書寫提供了新的案例。
作品集中書寫了周薔在種藕護鳥路上所付出的艱辛努力,又關注人物行為背后的深層心理、情感動機,以及人與自然的本質聯系。小說中多次寫到周薔夢見一只斷了一小截角的羊“咩咩”叫著向她求救的情景。這只羊是她初一秋游時在枯井里見到的。看到羊渴求被救的閃亮眼神,她承諾一定會找人來救它,然而返程急切,她最終違背了承諾,放棄了救助,這成為她心中揮之不去的愧疚。少年時的失信,成就了成年時的救贖心理。她在參加攝影活動時,被白鶴起舞的美景所深深吸引,進而走上護鳥之路。這個動因的注入,讓作品情節在遵循藝術邏輯的同時更有了豐富的心理成長邏輯。她的救贖之旅,不僅強化了她的堅韌品質,而且映射出人在自然保護中得到療愈并通往新的道路,作品的主旨得到深度開掘。
《大鳥》并沒有把視野局限在周薔個體的成長上,而是通過她的影響力塑造著幾個少年的個體成長。大湖少年蒿子是故事的主角,失去媽媽的他與經常醉酒的爸爸感情疏離,常偷著去網吧打游戲。作者在揭示蒿子成長環境時,將更多的筆墨放在展示他內心柔軟的一面。蒿子愛看白鶴是因為媽媽喜歡白鶴,關心白鶴的來回就成了他想念媽媽的載體。也基于此,靦腆的蒿子愿意親近種藕給白鶴吃的周薔。從最初的主動幫忙搬藕種,到深切體悟到白鶴這一古老物種遷徙的不易和生命的意義,再到感知自己肩負的責任使命,蒿子的主體經驗得以豐富和擴大,讓他從“小我”走向了“大我”。周薔也給予蒿子媽媽般的關懷。她熱情鼓勵他參加種藕勞動,讓他慢慢淡化網癮;她精心指導他寫作文,讓他學會把生活與寫作結合起來……在周薔的影響下,蒿子變得樂觀、開朗,并開始主動和爸爸交流,讓爸爸也積極加入保護白鶴的隊伍之中。另外,城市少年江韜在學業壓力下失去了動力,爸爸就讓他跟著叔叔進湖拍鳥。在與同愛拍攝白鶴的周薔相遇后,他也加入了志愿者隊伍。關愛白鶴的經歷讓他逐漸恢復了活潑明朗,對人生有了堅定的目標。
值得言說的是,作者寫少年成長時,一方面寫出了成年人堅韌美好的品格給予少年成長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也格外看重少年主體性的確認。當周薔因有人要在藕田附近建停車場時“崩潰到號啕大哭”,并黯然逃離去敦煌旅行時,這幾位少年展現出擔當精神。江韜叫來懂無人機的肖永哲,和蒿子一起拍攝小視頻,講述藕田的作用,展示藕田和停車場的距離,表達愛護白鶴的心聲。三位少年的努力讓事態好轉,也讓周薔回歸。
作品對少年成長最動人、最具深度的書寫體現在少年與白鶴之間建立的良好關系上。肖永哲起初無意加入志愿者隊伍,參與拍攝小視頻的活動讓他了解到白鶴的珍稀,體會到救助其他生命的快樂。白鶴自由飛翔的美態讓他看到生命本源的美,領悟了頭頂上的這些物種,跟人類一樣是活生生的生命,“善待地球上所有的生命,讓每個生命都能找到休養生息的處所,是一項美好的事業”。江韜的演講稿傳遞出了人物和諧共生的生存之道。蒿子在期待白鶴歸來時,夢見大鳥開會商議長途遷徙,而他自身也化身為大鳥群體的一員。蒿子與大鳥身份的交疊,體現出人與物感通的理想境界。三位少年在關愛白鶴中建構生成了生態文明人格和主體精神,構筑“天地境界”的美學情懷。
《大鳥》充滿了鄱陽湖賞心悅目的生態之美、白鶴起舞的生命之美與救助白鶴的人性之美。作者以清麗、淡雅的詩性語言講述候鳥保護故事,從內在意蘊和外在表達兩個層面對小說的詩性敘事進行一次新的探索。小說通過“羽毛”意象的隱喻作用進行深度表意。小說以蒿子擁有一根大鳥的羽毛為開端,這根羽毛起初只是以物的形式存在,蒿子以它來預測大鳥的歸期。后來蒿子把它作為珍貴禮物回贈給了來自白鶴出生地的瓦列里夫婦,因為他們送給了他白鶴掛件禮物。這種互贈在隱喻層面表達了保護白鶴成為人類的共識。小說結尾,一根大鳥的羽毛似一只身體修長的白色小鳥,溫順地落在蒿子的手掌中。蒿子把羽毛如旗幟一般高高擎起。羽毛在這里成了蒿子的生命共同體,小說也實現了完美的敘事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