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時空,這樣敘寫一條河
發布時間:2024-06-19 08:45:48 | 來源:人民日報 | 作者:津子圍 | 責任編輯:孫靈萱津子圍
長篇小說《大遼河》的寫作,源于一個單純的想法:作為一名寫作者,有責任用文字來回報養育自己的河流,為她留下一點什么。于是,我用了差不多3年時間“走遼河”,從西遼河的源頭老哈河、西拉木倫河到東遼河的源頭,再到盤錦和營口的入海口。隨著探訪的深入,我越來越感到,在無垠的時間和空間里,自己不過是一粒細微的塵埃,內心產生了無比的敬畏。
《大遼河》:津子圍著;春風文藝出版社出版。
如果把一條河看成生命的過程,那么上游是童年時光和青春期,激越跳蕩,充滿活力;中游是中年,滋養深闊,靜水流深;下游進入老年,寬大寧靜,風輕云淡。用小說書寫這樣一條河流是有難度的,或者說,傳統的小說敘事方式難以對一條河流進行準確的表達。所以,《大遼河》在敘事方式上做出新的嘗試,既有虛構也有非虛構,涉及文物考古、民俗學、非遺傳承,甚至植物學、水文地質學、分子人類學等學科,我努力以跨時空跨文體寫作還原一條河流的自然形態。
呈現在這部小說中的人物,都是遼河兩岸的普通百姓:燒炭工、制玉人、柳編蒲編工、車夫等,書中沒有提到他們的姓名,而是用親屬的稱謂。“我”與燒炭的二哥、三哥沒有家族血緣關系,二哥、三哥以及二舅、三叔、二姨、二姐等也沒有家族血緣關系,但人們互相幫助、溫馨和睦,有如一家人。《大遼河》就是要為普通人立傳,奉上一部有深沉情感的誠意之作。
時間是個奇怪的禮物。五六千年前的西遼河并沒有那么多荒漠,牛河梁遺址和查海遺址考古中都發現了核桃殘骸,說明那里曾是闊葉林帶,水草豐美,孢子粉檢測也證實了這一點。后來生態環境被破壞,尤其是遼金時期,遼河上游趨于荒漠化。小說里燒炭工二哥生活的遼代是生物能源時代,那時的二哥沒日沒夜地辛苦燒炭,一個窯口周邊的樹木砍完了,就再建一個新的窯口,他拼死拼活地勞作,卻不知道自己破壞了周遭生態。《大遼河》寫了兩個被淹沒的古城,一個是柳條邊的尚陽堡,一個是東遼河的薩爾蘇城,它們都是千年古城,是小說的主人公體驗人間冷暖、發生愛恨情仇的地方,現在兩座古城淹沒于遼寧清河和吉林二龍山水庫,故事卻徘徊在時空之中,令人魂牽夢繞。讓我們欣喜的是,10多年來,遼河封育真正改變了生態環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植物動物豐富多樣,使得遼河生態進入歷史最好時期。
遼河平原是游牧、漁獵、農耕3種文化交匯區域,不同的文化交流、碰撞,催生了古代文明的起源與形成,影響著中國歷史的發展。《大遼河》以“龍鳳玉佩”為草蛇灰線,通過“活化”的文物回應文明傳承的內在邏輯和歷史必然,最終聚焦新時代嶄新的生活樣貌和精神風貌。
“那天傍晚,淺藍色天幕掛滿星辰,明亮而閃爍。走過遼河浮橋時,我不小心濕了鞋面,一股冰涼鉆了進來,我覺得河水瞬間區分了過去和未來,同時我覺得,時間其實是難以分割的。”每個人都有其打開河流的方式,都有關于河流的想象和定義。對我來說,《大遼河》僅僅是自己奉上的一份真誠。感謝寫作過程中所有提供幫助的人,特別是我走訪遼河時結識的淳樸善良的普通人,他們讓我真切地體會到生命的意義。